11月8日下午,傳播學院申琦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課題批準號:16BXW092)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301會議室舉辦課題沙龍🈯️。
參加本次沙龍的專家包括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李良榮教師,澳門互聯網研究學會會長、博易數據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張榮顯博士、博易數據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公司總經理曹文鴛研究員。課題主持人申琦就本課題現階段的進展情況🦄、已經取得的成果等內容向與會專家進行了全面、詳細的闡述和匯報。並進一步論證課題通過網絡大數據挖掘🧑🏫,分析我國網民網絡隱私保護行為的可行性與具體操作辦法。課題目前已經取得的成果包括😮💨:
一、以上海市大學生為樣本👱🏼,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展開問卷調查🆎,獲取他們社交網絡中的隱私關註與隱私保護行為現狀,並通過統計分析考察影響大學生社交網絡隱私保護行為的相關因素🧑🏼🎄。在學科權威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年第8期)發表論文《風險與成本的權衡:社交網絡中的“隱私悖論”——以上海市大學生的微信移動社交應用(APP)為例》。
二🚝、完成課題研究所需的中國、美國〰️、歐盟、德國📷、日本等國家網絡隱私保護、網絡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搜集與梳理工作🦸🏻,已形成文字5萬字。
三✳️、完成研究計劃中的有關中國網民網絡隱私保護與隱私安全的問卷調查與設計工作🧑🏽。
四🤵🏼、梳理中國裁判文書網、北大法寶網等1999年到2017年公布的525個隱私權審判案例,分析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主觀過錯、侵權行為擴散、是否采取必要措施和公共利益等四個要件,是如何影響法官在具體司法裁判時對隱私權的保護與救濟🧙🏻。在此基礎上形成論文《難以主張的人格權: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隱私權保護》1.5萬字初稿⛓️💥。
五🕟、參加由華東政法大學主辦的首屆青年傳播法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發表主旨演講《論網絡環境下“隱私權”與“個人信息”的法律定位》以及其他全國學術研討會3次。
與會專家詳細聽取了課題匯報後,認為課題能夠按計劃進行𓀒,相關成果已到達申報時的要求,並且成果具有較高的理論與應用價值。
同時,專家組在與課題組負責人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交流🐚、討論後,對進一步研究中如何通過網絡大數據挖掘,分析我國網民網絡隱私保護行為的可行性與具體操作辦法給予了切實🏊🏽♀️、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李良榮教授指出未來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獲取網民網絡隱私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要註意適用理論框架的合理性👽,以及研究結果對我國互聯網信息安全與網絡治理的政策指導意義。他認為🌹,網絡安全關涉國家安全,應將中國的問題放入全球互聯網治理的範圍內思考👗,如,中國網絡個人信息保護與歐盟個人數據保護的對接性問題👵🏿,如何在保證網絡信息自由流動的基礎上維護個人信息安全,應當深入研究💂🏼♀️。張榮顯博士指出🥢🙆🏿,可以通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方式獲取網民網絡個人隱私設置與管理等的數據,核心問題是如何平衡個人隱私安全與網絡企業🤙🏼、國家等三方面的關系,如企業搜集與運用個人隱私與個人信息的合法性、尺度🫵🏽,國家對個人信息的監管與保護等,立法之外還應更多考慮企業與國家發展現狀,提高公民隱私安全意識🦹🏽♀️。曹文鴛研究員認為,以跨學科跨團隊合作的方式研究網絡隱私安全問題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通過大數據挖掘與分析了解網民隱私管理現狀很有必要。
課題負責人申琦在認真聆聽了專家指導意見之後,表示🍊,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課題將依據專家意見👎🏼,深入網絡隱私保護法規的梳理工作,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進一步考察網民隱私保護的具體行為,從提升網民隱私保護能力入手⚉,聚合國家、網絡企業🐝💒、網民個人等三方面重要力量🦴,建構維護個人信息隱私安全的現實路徑與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