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教育康復學系陳東帆副教授領銜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運用機器人技術研究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社會交往訓練課程》在中山北路校區田家炳教育書院612室舉行開題報告會🤾🏿♂️,陳東帆老師👳🏽、金河庚老師、張暢芯老師⛑、以及參與課題研究的於新宇、沙慶慶🌇、趙偉誌、陳晗臨🙇🏼♀️、陳建峰同學出席會議♠️。
陳東帆老師重點圍繞“機器人參與的自閉症康復課程”報告了項目進展♘、任務分解👩🏼🦳、技術方案落實、年度預算等🚴🏻♀️。他在報告中指出🧝🏼🌃,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廣泛性精神發育障礙,以社會交往障礙、言語和非言語交流缺陷、興趣狹窄和行為刻板等為主要臨床特征,中國自閉症患兒數達100 多萬。目前世界上尚無辦法預防這一病症的發生👨❤️👨,也沒有特效藥或者外科手術來根治🧒🏿,只能通過康復訓練提升自閉症兒童的能力與水平🌦🤳🏼。課題研究目標就是使用機器人參與康復訓練🤷🏼♀️,對自閉症兒童進行社會交往訓練🛶👨🏼🏫,以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項目研究時間為三年。
課題研究團隊圍繞運用機器人開展一系列課題調研和基礎性探索工作,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康復機器人技術平臺🧟♂️、研究自閉症兒童社交障礙康復系列課程⛹🏿、建立自閉症兒童篩查評估體系,開設了20場自閉症兒童社會交往幹預訓練課🪱,已經有10個6歲以下自閉症兒童參與機器人課程實驗,采集了大量臨床實驗數據和現場視頻資料,取得了初步實驗結果:機器人能夠提高自閉症兒童在社交交往能力,明顯地改善自閉症兒童的專註力與行為能力。
張暢芯老師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對評估方案提出建議,增加ERP、MRI和眼動儀等檢測手段以獲取腦部客觀數據▶️,使得研究方案更趨完善🍬。於新宇同學介紹自閉症兒童社交能力篩查與評估系統的設計和實現方法,包括篩查系統、篩查結果分析和訓練過程監控等三個部分內容👳🏿♀️,以期實現自閉症兒童社交能力評估過程的簡化,結果分析的科學與精準🕋,IEP製定的合理與高效🤸🏽🧑🏫。
沙慶慶同學介紹了國內外最新的機器人平臺技術,並對法國版人形機器人從NAO🛴🫙、到Pepper、再到BUDDY的性能特點進行了詳盡分析,課題組將綜合技術參數選擇最新版機器人平臺,建議基於HTML5基礎上進行課程開發,使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分析🤷🏼♀️,並整合自閉症兒童B2C康復解決方案🚢🫰🏼。
開題報告涉及的話題引起了與會師生們的興趣。隨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實施,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自閉症康復已經成為關註熱點,師生們對課題研究方向和產業發展前景進行了樂觀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