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災害記憶傳承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學術沙龍於1月13日上午在閔行校區法商南樓508教室舉行。本次沙龍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陳愛國老師做評議嘉賓。沙龍由課題主持人👮🏼♀️、民俗學研究所王曉葵教授擔任主持,來自EON4平台社會發展學院的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列席會議並參加了相關主題的討論。
首先,由項目主持人民俗學研究所王曉葵教授介紹項目情況。他從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選題的價值和意義出發❓;詳細向與會人員介紹了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觀點👰🏻♀️、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創新之處等方面。尤其是2016年春夏季,王曉葵教授帶領民俗學所研究生分赴寧夏海原縣、河北唐山市和雲南通海縣等幾處原地震災區,收集大量口述𓀛、文獻資料。因此🧑🦱,本次工作坊召開目的既是對以往研究成果的階段性回顧🤮,同時也是以新近田野調查為基礎,展開新的災害記憶理論和實踐探索🏰。
隨後🧑🏻🎓,三位主題發言人分別圍繞自己的研究做了報告。2015級民俗學博士雷天來做了“災害文化記憶的建構:意圖、路徑及社會文化根源——以1920年海原大地震為例”的學術匯報,他通過對1920海原大地震進行追溯💞,結合兩次深入海原的田野經歷,提出借海原災害文化記憶建構本土實踐,分析現代災害重構過程中國家權力☦️🤾🏽♂️、地域社會與地方傳統之間復雜的力學關系,並對以下三組問題展開思考:一是探尋現代海原社會的地震文化記憶如何被形塑?二是就海原地震文化記憶形塑主體身份來討論促成海原地震重構的動力源自何處?三是結合地震文化記憶形塑過程,討論其形成背後蘊含怎樣的社會邏輯?經分析🕘,他認為海原災害文化記憶現狀與中國社會災害表征多元化👩🦲、地方社會利益訴求以及地方精英的全力推動密切相關。
2015級民俗學碩士黃凡做了“災害記憶空間建構——以通海大地震中的紀事碑為例”的論文匯報。他的論文以通海大地震為個案📑,在對地震記事碑進行現場考察和對地震親歷者進行口述訪談的基礎上🚵🏿♂️,分析了地震發生後災害記憶空間的建構行為,展現了災害記憶空間建構過程中國家政治權力🚮、村落共同體以及個體三者之間的張力關系🙎♂️。這三者之間的張力關系又抽象地表現為公共記憶、集體記憶和個體記憶之間的博弈關系,公共記憶會對集體記憶和個體記憶進行格式化的處理🙍🏻,而集體記憶和個體記憶又補充和製衡者公共記憶。
2014級民俗學研究生李君做了“災害記憶的時間建構——以紀難節為例”的論文匯報,她提出海原地震記憶的現代建構分別體現於空間和時間兩個坐標中,而她則以時間為切入點,結合當地文化分析海原社會圍繞地震進行的建構活動,並通過對比研究,展現出當地不同民族、信仰人士不同的生死觀。
圍繞三位匯報人的報告🎖🪤,在座老師與學生進行了深入交流。王曉葵教授和陳愛國老師通過評議,分別為三位學生作出針對性的指導,認為匯報人在關於研究主體分析方面普遍有待加強🙍♀️,而圍繞記憶建構而展開的各種力學關系也相當復雜👩🏿🦰,仍需深挖。與此同時〽️,與會學生也紛紛參與交流和討論。通過此次學術交流🧑🏽🌾,不僅使與會同學在學術上有所精進🚣🏼,了解自身問題所在,同時也開拓了學術視野,為各自課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