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哲學系陳立新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中國新型現代性建構路向研究”課題組🌖👩❤️👩,在哲學系辦公樓2102室舉辦了本課題的第三次學術沙龍。本次沙龍的主題為“世界歷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代性”。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汪青松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學所黃凱鋒研究員、上海社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學術月刊》副總編姜佑福副研究員🤴🏽、EON4哲學系孫亮教授、EON4哲學系陳希📃⤵️、孫輝🤲🏿、汪兵以及馬克思主義學院鄭海友四位博士生參加了討論。
陳立新教授主持第一個階段的專家討論。他首先介紹了本次沙龍主題設計的意圖,認為現代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個民族都會走上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把中國現代性作為課題來探討,理當需要把中國社會自身的發展特點與世界歷史視野相結合。
汪青松教授主張,理解中國現代性👨🏿🚒,可以從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的內涵👩🏻🎤、現代化與現代性的關系,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面臨的“馬中西”三者間的關系來深入。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指的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史,是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產生之後才出現的。因此,中國現代性必然面臨怎樣適應經濟全球化3️⃣、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等世界歷史問題。黃凱鋒研究員認為🐱,通過世界視野來探討中國現代性,需要關註現代性與啟蒙理性、工業革命🧑🏼⚕️、民族國家建製之間的關系✔️。當前中國現代性研究有待解決的問題有: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融入作為指引地位的馬克思主義以及具有典範意義的西方現代性👨🏿🚀;混合經濟如何適應市場經濟並且引領市場經濟;賢人政治在大眾政治背景下的合法性問題🌁。姜佑福副研究員認為,從法權的角度講🔯,歷史上有三種權力:暴力🤜🏻、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共產黨宣言》所描述的社會💉,是對上述三種權力的揚棄。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眼光來看♗,馬克思闡述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如何跟當前的共同理想實現理論上的對接☎️,如何處理活勞動和死勞動的關系🧘🏿♀️,等等,這是當前中國現代性研究必須回答的問題。
本次沙龍還安排博士生參與主題討論,請專家點評❓,為改進博士生的培養方式、推動博士生的學術研究作一點嘗試。孫亮教授主持了這一階段的討論🥽🌜。陳希認為,作為現代性主導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由個體主義原則和功利主義原則構成🐵,這兩個原則都潛在地促進了社會原子化與社會兩極化。她從文化解放的路徑出發,探究解決現代性困境的方案。鄭海友認為,生態危機是現代性的一大症候,圍繞如何化解現代性生態危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孫輝主要從現代性和現代化的關系、中國現代性研究與文化的關系以及研究方法論問題三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現代性研究的有關理論問題🤲🏼。汪兵從韋伯的“世界史問題”入手,結合杜維明關於“東亞現代性”的看法🧹,認為中國現代性的研究要把世界歷史這一普遍性與中國自身的特殊性相結合📫。幾位專家分別對四位博士生的發言作出點評🧔,特別強調學術研究要有方法論的自覺,尤其是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