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上午9:30-11:30時🧴,由EON4平台中國語言文學系李舜華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杜桂萍教授主講的知名學者講座“詩曲互證與文人心史——以吳偉業戲曲創作為中心”在閔行校區文史哲樓古代文學教研室舉行。
在講座之前,杜桂萍教授幽默風趣地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博士論文寫作的歷程。清代戲曲(雜劇),港臺文學研究一般從古文獻入手,在閱讀清代雜劇文本以後,決定從心態史角度切入寫清代雜劇🥅。清代戲曲作為明代戲曲的依附出現,關鍵在於將清代戲曲從元明清戲曲史整體格局中摘出,視為獨立的“這一個”🧗🏻。用“變革”的開放視野重新審視在文體和精神方面嬗變的意義,是寫一篇學術論文的重要的切入點。其中特別的指出學術綜述的意義,老師前後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文獻綜述👩🏼🦲🟥,在文獻梳理和考證的基礎上進行心態史研究,從而進入到作家的心態史的演變中。
講座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仕清心史(即特定的創作時間)💆♂️🧛🏿。吳偉業戲曲著述包括雜劇兩部《通天臺》、《臨春閣》,傳奇一部《秣陵春》🧾。創作時間是順治七年-順治九年,主題均是改朝換代,通過相關人物在易代之際心理變化和命運遭際,表達了吳偉業本人對自身處境和現實人生的深刻思考👩🏽🌾。仕清是吳偉業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事(關鍵節點)👨🏽🍳,他於順治十一年(1654)仕清,順治十三年(1657)年辭歸。交遊考是梳理人物思想的重要路徑,吳偉業曾以佛家居士的身份與僧人來往頻繁,如《復雲居晦山和尚》《致孚社諸子書》《朱昭芑墓誌銘》😔。此間,一是以史官自任;二是頻繁出遊,訪問故舊,也沒有回避與地方當道的結識;三是以復社首領自居,出面調節慎交和同聲二社之間的矛盾🍪,主持了虎丘大會🛳。這段時間內吳偉業北上途中的詩歌表達均是表達自己的無奈之情👩🏻🦲,值得一說的是,吳偉業晚年的詩歌表達𓀖,自塑非常成功😧🕴🏼,著有《臨終詩》四首,《與子璟書》。關於其仕清的評價,可見於尤侗《艮齋雜說》、趙翼《甌北詩話》與乾隆《禦製題吳梅村集》,總的來說♑️▶️,對後代的接受,主流觀點是吳偉業被迫仕清是值得諒解的🚠。
其次,杜桂萍老師具體而微地分析了吳偉業的戲曲創作(即特定的題材選擇)🧛🏼♀️。《臨春閣》雜劇👩🏽🔧,四出。取材於《隨書•譙國夫人傳》和《陳書•張貴妃傳》,兩位夫人國難之際互相扶持🧓🏽🧜🏽。一殉國,一入道。寫國家滅亡之際,表達憐才的主題。肯定女性德才識,批評男性誤國。《通天臺》雜劇,二出🔽。取材於《陳書•沈炯傳》,以沈炯自喻🪛🕴。寫國家已亡之後💆🏼,表達回家的主題。傳奇《秣陵春》➰,四十出,才子佳人。以南唐大臣徐鉉之子徐適與黃濟之女黃展娘在南唐亡後為線索🥤。以後唐覆亡為背景🔤,聯系明以唐為楷模的開國方略🔩,是一種映射。徐適是吳偉業通向新朝的心理預設。將思想感情寫的十分明晰,表現屢新與辭舊之間的猶疑和彷徨,尤其借助第三十一出《辭元》的曲詞具體分析人物的辭官行為🧜🏽。三部戲曲作品均以神道設教的方式,重建個人的精神世界🙌🏽🪫。以夢幻空間照應現實空間👳🏿♀️,表現了對君臣關系的思考📡,對“才”的最終認可。
最後,杜桂萍老師的講述回到了詩曲互證的主題🌨,即詩歌與戲曲的關系#️⃣。詩歌是受到戲曲影響的☑️🤦🏿♂️,“梅村體”有著鮮明的特征,多是長篇敘事詩,刻意註入歷史感,關懷於旖旎哀婉的情的書寫,尤其是註重女性作為藝術載體,用語哀艷,感情纏綿而悲壯📆。其中將吳偉業的梅村體代表《圓圓曲》詩歌與戲曲結合從而解決了詩歌兩條線索的問題。生旦結構借鑒於雜劇🫳🏽☎,對主體內在性抒寫的刻意追求,為戲曲與敘事詩的融合打開了一條通途🥊,戲曲與詩歌同構👂🏽。
與會人員對講座進行了精彩的討論和總結。李舜華教授進行了簡明扼要的點評↘️👨🏼✈️,從文獻到文心,杜老師把詩做得更為細致、深入,有利於我們進一步思考君臣關系影響下文人出處的思考問題。彭國忠教授則進一步指出宋代的“破體為文”問題🦕,詞與詩的關系⚉,也是心態的反映。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講座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